钱塘江潮
每年农历八月十八,钱塘江边总是挤满人群,随着观潮节的到来,等待一览“天下第一潮”奇观的人络绎不绝,稍好一点观潮位早就被挤得满满当当,一眼望去,人头攒动,不到尽头。
每当海潮来临之前,远处先呈现出一个细小的白点,转眼间变成了一缕银线,并伴随着一阵阵闷雷般的潮声,白线翻滚而至。
几乎不给人们反应的时间,汹涌澎湃的潮水已呼啸而来,后浪赶着前浪,一层叠着一层,宛如一条长长的白色带子,却有着有排山倒海的架势。
明眼人看来,海潮虽然在短时间内气势恢宏,蕴藏的能量惊人,但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再汹涌,再澎湃的潮涌,终究还是由涓涓小流所滋润,在成为海潮前还需很长时间的蓄势,聚力。
否则,它便如这世上万千死水一般,终生碌碌无为,无人赏识。
做人是这个道理,练拳更是。
沿着钱塘江出海口一路向西南前行,大约二百公里,便是钱塘江的源头衢州开化,远近闻名的钱江源国家森林公园便坐落在这里。
就是在这里,钱塘江从无到有,从有到宽,从宽到广,从涓涓细流,一滴一滴汇集成大江大河,在积蓄无穷的力量之后,蓄势待发,凭借其声似洪雷,势如万马奔腾的海潮,被大众所熟知,为大众所惊异。
作为衢州开化人,陆方军从小便生长在这片钱塘江之源上,正是在这片山水的辛勤哺育下,他从咿呀学语,蹒跚学步到茁壮成长,并以这里为起点,在广阔的地域上,走出了一条与众不同,大有可为的武术路,实现了心中被积压多年,布满尘垢的功夫梦。
这样来看,陆方军与钱塘江属实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初识拳道
南方的仲夏,燥热不已,只有当夜幕降临时,才有些许凉意。此时,远远望去,星空下的田野,烟波氤氲,知了声此起彼伏,蛙声随声附和,整个空中都弥漫着舒爽惬意。
农忙了一天的人们,开始燃起炊火,正准备做饭,等吃完晚饭,休憩片刻,他们便要安然的睡去。
眼见着,一盏又一盏的灯火被熄灭,四野陷入静寂。然而,远处却传来一声接着一声的训斥,声音不大,却洪亮而有威严,只要稍微再一用力,这声音,就能把人们从睡梦中惊醒。
定睛一看,这铿锵有力的声线,便是从一个灯火通明院子中传来的,映着灯火,在院墙上,人影憧憧,好似在做着什么动作,这份场景,与晦暗夜色显得格格不入。
这群被训斥的人,脸颊上写满了稚嫩,仿佛都不过十七八岁年纪,站在他们面前的,是一名庄重威严的中年人,脸上满是岁月的痕留。
显而易见,这些训斥便出自这个中年人之口。训斥罢了,中年人见他们有悔改之意,貌似明白了什么。于是,一声不吭,便丢下手中的藤条,转过身去,开始传授下一个动作。
原来,这群人少年正在黑夜中学习着功夫。
陆方军便是其中的一员,当年只有十七八岁他,第一次开始跟着村里的拳师了解武术,学习功夫。也只有晚上的时候,他才能抽出时间来,比划着一攻一守,一招一式。
然而真正的热爱上武术,可不是十七八岁的时候。
儿时旧梦
当他还只有六七岁时,他就在家里经常看到他父亲与他的爷爷比划着招式,那时,他并不知道这个东西称作拳法,叫做武术。但自那时起,长时间耳濡目染,使得他对于武术有着一份特殊的感情,一直被身体中的血脉牵扯着。
当时,他所学的拳源自南少林,在传到当地后落了跟,发了芽,便有了全新的名字,唤作“陆家拳”,陆方军最先学习到的,便是这套陆家拳。
为了不耽误学习,晚上便是陆方军最好的练拳机会,于是他被他父亲托付给了本村的一名本家中年拳师,开始了正式的拳法学习。
这一学,就是整整四十个晚上。虽然陆方军接触陆家拳的时间较晚,但是学拳的过程并不费劲,每晚三小时,他都能保质保量地完成。
短时间内,他把陆家拳的招式掌握的差不多,当所有课程结束时,他完全掌握了四套拳法和两个对练拆解。
相比较于跟他一起学拳的人来讲,对于这一成绩,他已经是非常满足了。从那时起,陆方军就觉得自己学武的天资处于中上水平,未来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坚持下去,或许还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直到现在,他依然对当时所学的拳法记忆犹新。也正是从那时起,他开始保持每周三四次的练功量,每次练功时间都保持一个小时左右,这一坚持,就是十几年。
不断地练习,使得他自己不再满足陆家拳的框架和结构,他开始寻找新的武术套路进行学习和究研。于是在十九岁时,他独自一人收拾行囊去了山东,前往齐鲁武术的发源地,在一个名叫子午门的武术派别中进行学习。
他去的时候,信心满满,誓要学出个名堂,闯出一番天地。然而天不遂人愿,由于南北饮食文化差异,使得他严重受挫,他在山东仅仅呆了一个月,学了两套拳术,便铩羽而归。
出走武当
在这很长的一段时间内,他再也没有学过新的武术套路,只是不断将以前所学的内容巩固提升,直到有一天,他结识了武当山。
正所谓“北崇少林,南尊武当”,数百年来,少林武术与武当功夫并驾齐驱。
在接触源自南少林拳中的陆家拳后,陆方军一直苦于没有新的内容进行学习。一次偶然的机遇,让他在网上了解到了武当功夫和武当山道家传统武术馆。
此时的他,欣喜不已,终于,久旱的心灵在经过旷日弥久的等待后,迎来了一次久违的甘霖。
匆忙收拾行囊,打点一下行装,陆方军便心急火燎地踏上了西去的火车。一路上,车轮滚滚,笛声轰鸣,他望着窗外四野,脑中浮想联翩,向往的日子近在眼前,心中一阵窃喜。
2012年,是陆方军第一次踏足武当山,也是第一次踏入武当山道家传统武术馆的大门,并第一次接触武当武术,习练武当武术。
出乎他意料的是,第一次结缘武当山道家传统武术馆,就仿佛是命运中冥冥中注定一般,此时的他可能还不知道,在接下来的每年,他都要来一次武当,在这里学一次功夫。
由于基础牢固,学武的天资不错,喜欢独自揣摩,摸索,第一次来到武当山的陆方军只花了半个月的时间,就将武当太极二十八式和八极拳两个套路烂熟于心,连教练都对他的神速惊讶不已。
第一次尝到了甜头,陆方军愈发的喜爱上了武当武术。
在他眼中,武当功夫刚柔并济,虚实结合,一招一式皆行云流水,步步为营,他非常享受练功的过程。
他感慨的说道,一在武馆练功,就仿佛置身于一幅流动的阴阳画卷之中,在老庄的千百年智慧点拨下,参悟武学的真谛,顿悟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奥义。
这种感觉,令陆方军痴迷不已。
痴迷武当
从2014年至今,他每年都要抽出一个月或者几个月的时间来一次武当山,学几套功夫,教几个朋友,已然成为他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他坦言,每次回到这里,他总是沉浸在武馆舒适安逸的习武氛围之中,看到熟悉的环境,遇到熟悉的人,在熟悉的生活节奏下,就会产生一阵阵油然而生的归属感,不断在他的心头萦绕。
这种感觉,在他一次次来到武当,经过一次次磨练后越发的深沉。
比赛照△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这句话用在陆方军身上最好不过。一次次在武馆修习武当功夫的积累,使得他敢想,敢拼,敢干。
2019年,陆方军在武馆报了三个月的课程。
在邓明锋(邓懋资形)教练的倾心指导下,一个半月的时间内,他就将武当子午锁喉枪,龙华拳,太极拳,太极108式斩于马下,并通过接下来的一个半月着重对他以往所学的内容进行复习和巩固。
与很多人来武当学习专门的养生功法不同,陆方军从小身体素质就很好,或许这与他从小练习武术有关,他总是想挑战高难度的事情。
收获颇丰
2019年11月,第一届全国武当拳交流大赛开幕,在邓教练的鼓励下,陆方军参赛并申报了两个项目,其中一个是武当子午锁喉枪,另一个便是龙华拳,要知道,这两个武当武术套路,他才刚学完没多久。
抱着试一试的想法,初出茅庐的他,并没有多大的心理包袱,令人意料不到的是,他凭借优异的表现,在子午枪比赛中斩获金牌。
稍有遗憾的是,他在龙华拳的比赛中因表现不佳,仅仅获得了一枚铜牌。
要知道,此次比赛中还有很多的专业人士,能够取得一金一银的成绩,实属不易。
获奖证书△
能够取得如此优异的成绩,他并不意外。
他总结到,武馆的教学氛围融洽,学习过程压力不大,加上教练执教异常认真,所以就取得不错的成绩。
当然,他最感谢的还是邓教练,在短短三个月的学习过程中,邓教练与他亦师亦友,相互鼓励,相互扶持。
当他练功枯燥乏味时,邓教练总在适当的时机开几个幽默的玩笑,相互猜一猜拳,努力化解学员们习武过程的枯燥和乏味。
在教练的严格要求和指导下,陆方军认真完成每一个套路的每一个动作,时时刻刻高标准,严要求,不分心。
当然,教练的指导是他成功的一部分因素,自己的认真求学,努力进取是另外一部分。要知道,枪可是百兵之王,拦、拿、劈、点每一个环节都要下苦工才行。
正因为如此,陆方军比常人更努力,更上进,除了正常上课时间外,他还抽出自己宝贵的休息时间,不分昼夜的练习扎枪和枪花,不停地精练步法,尤其在虚步和弓马步转换方面下足了气力。
例如,为了保持弓马步转换这个动作的流畅和稳定,他每天都要重复练习这个动作300次以上。同时,他为了练习腿部力量,每天都要跳台阶,做马步深蹲,这样一坚持,就是两个月。
每当练习到大汗淋漓,体力不支的时候,他感觉到的竟然不是累,而是一种酣畅淋漓,通透享受的快感。
前路漫漫
十几年传统武术的练习,使得陆方军不仅收获了身体上的富足,更收获了精神上的愉悦。
据他透露,在没有学习武当武术之前,他的情绪极容易失控,容易暴躁和生气,一旦生活和工作中有什么不顺,暴脾气就冲上了脑门,自己也无法控制。
当沉醉于武当武术之后,他开始在功夫中找到寄托,开始体会武当功夫形与神的契合。
他逐渐开始明白,习武先习德的道理,开始将技击作为末学,更加注重文化层次的建构,开始抽空读书,开始在道家法门中窥视“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无穷韵味和哲理。
而陆方军的心,也最终归于平静,好似漂泊多年的羁客,在明灯的指引下,找到了停靠的港湾。
现在的他,正跃跃欲试,以一种乐观积极的心态,对传统武术发展寄予厚望,势必要为其添砖加瓦,为其贡献绵薄之力。
功夫之行,前路漫漫,陆方军从未退缩,为了践行理想,他一直在路上!
第二期“丹道辟谷”公益班丨3天3夜,来武当把健康带回家
囊获16金19银21铜,荣膺团体第一,第一届全国武当拳交流大赛落幕
北京体育大学《运动康养师》初级等级培训班开班报名
侠侣闯武当,是以功夫论阴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