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运动以动作和缓、 动静结合、 调节呼吸、 协调肢体运动、 调畅气血为特点, 是我国一项历史悠久的传统体育健身运动。因其具有非常良好的养生、 防病治病、 强身健体、 延年益寿的作用,目前在我国广大人民群众中及至在世界范围内广为流传,老少皆宜,深受大众喜爱。
太极拳是一种非常柔和的运动, 既有强身健身的效果,对于慢性病的恢复也有很好的辅助作用, 可以逐步增强病人
体质,所以中医学把太极拳纳入预防保健的体系之中, 作为重要的理疗手段, 在中国很多疗养院、 康复医院都引入了太
极拳锻炼手段。慢性病如果仅仅依靠药物或其他治疗, 只是一种被动治疗方法, 不是一个积极的治疗方式。中医“治未
病” 理念强调患者个体化的主动参与, 充分调动患者的主动性,因此积极配合一些舒缓的运动———譬如: 太极拳作为一
种天然的“绿色运动疗法” ,在慢性疾病的康复过程中起到积极、 有效的防治作用。
人体器官按形态和功能可分为九个系统, 即消化系统、循环系统、内分泌系统、运动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系统、生殖系统、 感觉器官和神经系统。人体和各个系统,虽有分工,但在神经体液的控制、调节之下密切配合、协调一致地工作,使人体成为一个有机整体,在千变万化的环境中得以生存。各个系统或某一系统一旦失去平衡,疾病就会发生,轻者影响机体的健康,重者使人的生命停止。太极拳对于人体各个系统及整体有良好的影响, 这是它能够促进健身防病、 延年益寿的根本。
太极拳对于消化系统的各种慢性病、 多发病, 诸如: 功能性胃肠病、 慢性胃炎、 慢性肠炎、 慢性肝炎、 脂肪肝等具有良好的治疗、 康复作用,太极拳对消化系统疾病的影响在于:
①习练太极拳顺应四季的阴阳消长,润养五脏, 春季养肝, 夏季养心, 秋季养肺, 冬季养肾, 四脏阴阳调和滋润脾胃, 促进六腑代谢,治疗胃肠、 肝胆方面的慢性疾病, 效果非常明显。
②由于打太极拳使血液流畅、 循环加强, 各脏器的供血增加, 同时由于腹式呼吸可使腹腔内各脏器受柔和、 持久而有节律的按摩,促进消化液的分泌,加强胃肠的蠕动, 局部供血得到改善,因而消化系统,特别是胃肠的组织和功能都有良好影响,胃炎或慢性溃疡症状会得到改善修复; 肠管的蠕动亦因腹压改变的按摩作用和局部微循环增加而加强, 吸收与输转功能也会大大改善。吸收的好, 同化与异化作用正常, 相应也加强了各脏器的活动功能和机体的生命力, 促进新陈代谢过程,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 1] 。
③习练太极拳带动胃、 肠、 肝、胆、 胰作大幅度转动,同时,深、 长、 细、 匀的呼吸, 横膈肌活动范围的扩大, 腹内压所致的按摩作用, 对于肝、 胆起按摩作用,血行流畅, 可以消除肝脏瘀血, 改善肝功能, 肝组织在经常保持活血通瘀的情况下生机旺盛, 机能改善, 能够促进脂肪代谢,使得慢性肝炎、 脂肪肝患者得以康复。
④消化系统疾病多为慢性疾病,具有病程长、 病史长的特点, 长期患病可导致患者焦虑、 抑郁,甚至出现精神症状, 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以肠易激综合征为例, 研究表明 : 肠易激综合征患者具有神经质、 内向的个性倾向, 出现焦虑、 抑郁表现者较健康人常见。调查发现 ,我国大城市中肠易激综合征患者患抑郁、 焦虑患病率为 24. 8% ,女性患者更高。因此,适当应用心理疗法常可获得较好的疗效。太极拳对调畅心理情志及调节植物神经功能紊乱亦有明显作用, 对于治疗本病非常有益 。太极拳习练时要求心静体松, 情绪处于平和状态,其本身就是对心理的调节及治疗, 具有调畅情志、 疏肝健脾之功。太极拳运动不仅可缓解由于长期患病、 工作、学习、家庭等多种因素所带来的心理压力,还可通过锻炼起到减轻病患、 增强体质的作用, 有利于患者保持乐观、 积极的健康心态。因此太极拳对功能性胃肠病伴焦虑、 抑郁者尤为适宜。⑤我科通过长期指导住院及门诊患者习练太极拳, 使大量患者从中受益非浅, 大大提高了消化系统疾病, 尤其是功能性胃肠病的治疗效果,改善了患者生活质量,提高了身体素质,使其以良好的身心状态投入到健康的生活中去。
综上,在倡导中医“治未病” ,中医预防保健的今天, 太极拳是实现中医“治未病” 的重要方法之一, 其动作柔和缓慢,难度不大,动静兼修,内外并练,其运动量也可随本人的健康情况加以调节。它具有修身、 强身、 医身、 娱身和寿身等五大功能,同时具备了气功、 导引( 古典体操) 和散步等三项运动的功效。通过长期习练太极拳可以提高机体抗病能力, 增强常人及慢性病患者的体质,在中西医治疗的基础上促进疾病恢复、 增强体质, 同时可以预防疾病的再次复发。习练太极拳既是中医“治未病”思想的现实体现, 也是中医“治未病”思想在实践中的具体运用,是人们在生活、 工作之间祛病、 养生不可或缺的绿色养生防病疗法,必将在中医“治未病” 领域发挥巨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