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功,是打坐入静的功夫,又称静气功、莫想功或念力气功。静功是身心休养理论性较强的气功,古代流传下来的“吐纳”、“修炼”、“内功”、“龟息”、“炼丹”、“静坐”、“坐禅”均属于静功的范畴,是一种以调整呼吸、调整身体活动和调整意识或意念(调息,调形,调心)为手段,以强身健体、防病治病、健身延年、开发潜能为目的的一种身心锻炼的好方法,是习练气功的首选。
一、 习练静功的要点
古人云:“善养生者养内,养内者以恬脏腑,调顺血脉,使一身之气流行冲和,百病不作。”告诫后人长寿必须静养,养内。我们就是要通过静功修炼达到静养和养内。初学者在习练静功的过程中,应注意以下要点:
1.习练静功应注重精、气、神的“内功”修炼。
我们学习了气功的原理和种类之后了解了静功。静功是相对于动功而言,动功是采取与意念相结合的各种肢体运动及自我按摩、拍打的方法,以锻炼筋、骨、皮。因为它有动作表现于外,所以称为“外功”。而习练静功是采取坐、卧、站等姿式不动,着重于身体内部精神、脏腑、气血、津液的锻炼,着重于对精、气、神的“内功”修炼。
2.习练静功的精髓是“内动”。
静功的精髓在于“内动”。静功的静是一种外化形式,静功并非静止,而是一种“外静内动”的特殊运动状态。在练功过程中通过意念使一种“内动”和热感在全身运行,从而调节和活跃机体功能。所以,习练静功时必须要做到意念集中、精神宁静、内外兼修,必须达到“外静内动”的效果。正如人们所讲的“养心在静、打坐养性、静主养神”和“内炼一口气、内炼精气神,静以养神、能静‘能动',乐而长生”的道理。
3.习练静功要注重动静结合。
动与静是相对的,也是辨证的。这里所说的动静结合,一方面是指在练功时强调静功与动功的密切结合,另一方面是指在练静功时要体会“静中有动”。动,指形体外部和体内“气息”(感觉)的运动,动功可视为“外动”,而静功可视为“内动”。静,指形体与精神的宁静,动功可视为“内静”,静功可视为“外静”。
静功主要是锻炼身体内部,而没有肢体活动、肌肉骨骼的锻炼。动功有不少肢体活动及肌肉骨骼的锻炼,这有利于初步疏通经络,气血疏通后有利于入静。对于初练功者,肢体的动作有助于使注意力集中,先练动功、后练静功,通过动而达到静是初学者常走的一条路。
4.习练静功必须要深度“入念”、“入静”。
在修练静气功时,全身松静后进入气功状态下,会出现三种不同的意识层次:一为全身松驰,呼吸缓慢,自然平静;二为意守,排除杂念,集中注意某一部位;三为入定无为,虚空、无为久练方可为之。
静功虽然没有形体的动作,但气血在大脑高度入意、入静状态下按它本身的规律运行,它的种种微妙变化和种种神奇现象,都是动功所不能体会到的。没有形体动作,更能专心一意。入静的程度越深,机体感受能力和反映能力都更敏锐,这是更高级的气功状态。在这种气功状态下,我们对主客观世界的认识,对人自身各种功能的开发都会有进一步的提高。
二、习练静功的功效
习练静功之所以神奇,就在于它的功效使然:
1.闪现眉光与慧光。
当初步入静之后,眼前有光彩闪动,乃眉光也,系脏气之反映。入静至深,变幻闪烁之眉光逐渐隐去,忽然间似觉通体透亮,大放光明,乃慧光现也。其时以眼观鼻端,口向心田,然后以心意与慧光相合,归于下丹田内。正如白居易在“静坐诗”中所描述的那样,负喧闭目坐,和气生肌肤,初次似醉醪,又为蛰者苏。
2.真气充盈,精神焕发,似有无穷精力。
静功的修练贯穿于坐、卧、站曰常生活之中,通过曰积月累地修炼,功夫就会逐渐深化,打通手三阴阳经,足三阴阳经,七经八脉,小周天运转就形成了。
当小周天形成之后,引气从头顶心至会阴部的中脉,及左脉右脉,直至真气贯通百脉骨髓,此时全身上下内外,真气充盈,似有无穷精力。当功夫积累到一定的程度,就必然会发生质的飞跃。此时整个身躯会出现强烈的气感震动,精神焕发。真可谓:“外融百骸畅,中适一念无,旷然忘所在,心与虚皆空。”此即打通了“生死玄关,伐毛洗髓,脱骨换胎”是也。
三、注意事项
1.该功法最好在气功医师指导下,遵照练功方法练习,避免发生偏差;
2.精神病、出血性疾患、心肺肾功能不正常者不宜练习;
3.每日可练1~2次,每次30~60分钟,以身体不感到疲倦为度;
4.练功前解除大小便,略放松腰带,饥饿或饭后不宜马上练功;
5.如遇遗精、月经期、过度疲劳、情绪不佳、发热等情况,可暂停练功。
温馨推荐:武当师行功夫馆教授的《武当道教动静气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