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养生,有些人觉得那都是上年纪的才需要提到日程上说的概念,其实随着人们意识的提高,养生概念越来越趋向年轻化。养生渐渐变成一种文化,一种积极的生活方式,一种生命观,一种世界观,不单纯是医学问题,而是如何看待生命及人与自然和社会的关系。养生是一种综合的维持健康的行为与能力,它追求的不仅仅是长寿,更重要的是生命质量的提高。养生不是养老,养生贯穿生命全过程,需要越早越好。养生是对生命的保养,而非疾病的治疗。因此,不注重养生反而成为一个不足够讲究,不足够品质的表现。
养生是一个大的概念,一个人首先有健康充满活力的体质,才更有创造力,头脑更清晰,接受能力更强,自信与乐观,在生活中才能担当更有挑战力的工作和事情。也更有魅力。
不仅从身体上养生,精神思想上的德行,也是养生者重要的追求,因此,一个注重生命质量注重自然智慧的人,必定也是德行品质高尚的人。比如道家、儒家、佛家、医家等,虽然对宇宙自然生命的认识有所差异,各养生流派的理论观点有所不同,方法也各有侧重,但是也许是因为我们的先贤圣人都从不同角度认识到了精神情志(神)对于躯体脏腑的重要作用,各派养生理论有一个共识:重视心神呵护、德行修养。
养生不分出身,人人皆可养生,养生之人大多静慧泰然,拥有大智慧。这不是金钱所能达到的,试想如果一个人七情适度,性格温和,与人为善,不敏感多疑,就算生活简单贫困,不吃保养品,不进健身房,不住花园豪宅,,也可以享有良好的生命体验,尽享天年。
所以养生主要在于养心神,养心神要先修德行。德行好,犹如土地广袤,基础坚实,可孕育万物,能承载轻重。心神要清、静、安、平、适度,没有广袤坚实的大地,是绝对结不出这个正果的。清、静、安、平、适度很难做到,是生命难以承载的,必以“厚德”承载方可。厚德载物、厚德载术、厚德载福、厚德养生。德以润身,大德必得其寿。可以说是:养生养德,并无二术。
而什么为大德?为大道?太阳照射,地气上升,天气下降,天地间水气升降循环,引起增温、降温、刮风、下雨、潮湿、干燥等大气现象,雕刻了地球上的山川、河流、高原、盆地,形成春温、夏热、秋凉、冬寒,生物才能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生长壮老已的生命历程就是在年复一年的春温(生)夏热(长)秋凉(收)冬寒(藏),完成生长、发育、壮大、成熟、死亡的。这就是“道”!
“大道至简,天何言哉”!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季有明法而不议。春暖花开,小鸟欢唱;夏月蝉鸣,荷花飘香;秋季明月,落叶缤纷;冬寒下雪,草木萧条,就是“道”在倾诉。
不论外感病,还是内伤病,更遑论环境破坏或污染引起的疾病,从根本上说,就是天人不和谐,不是你违背自然,就是自然容不得你。
人生于天地间,必须顺应四季气候的变化。四季养生原则是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万物生长靠太阳,四季转换、花开花落、播种收获、冬眠觉醒都是阳气于地球升降出入的结果,生命的本质就是阳气的升降出入运动。春夏人体阳气以升发出表为主要趋势,这个过程谓之阳。秋冬则以潜藏入里为主要趋势,这个过程谓之阴。“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应该是:春夏,精神情志、起居饮食不能妨碍阳气升发(阳);秋冬,精神情志、起居饮食不能妨碍阳气潜藏(阴)。要顺势而为,“顺气而养”,不要和自然唱反调。
因此养生基于“天人合一”、“以自然之道养自然之身”,不可脱离自然。
养生必须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山川、河流、大气、土壤、生物等。生命之毛必附在自然环境之皮上。“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皮如果千疮百孔、肮脏污浊,会长出好毛吗?
保护环境是为了人类自己,在疏离自然或者备受污染破坏的环境中,养生就是一种奢望,不好理解养生之道,难以做到养生之术。比如,食物都是经过药物激素催生、各种添加剂的上色、防腐、增味、强化、高温等精细加工,最后面目全非地放在餐桌上。先不说饮食清淡、五味均衡了,单是想想有毒无毒就够吓人了。
想运动锻炼?到处是污浊肮脏的空气,把这些空气吸入丹田吗?河流污染,水质下降,天天喝这样的水会是一种什么样的结果?
总之我们要明白、自然、坦然地养生,“欲而强禁”、“贪而后抑”则是痛苦的皮毛的“养生”。让我们拭去“躁动迷惑聪明心”上的灰尘,怀揣一颗平和简单的心,轻装踏上中医体质养生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