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养生是利用药物来调整机体状态,以增进健康、延缓衰老的养生方法。药物养生保健是中国古代养生学家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经过长期的养生防病的医疗实践总结出来的养生方法。
运用传统中药保健,历史悠久。几千年来,不仅提出了各种各样的保健药物,而且创造出不少行之有效的延年益寿方药。汉代诞生的我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神农本草经》,系统总结了我国汉代以前的药物理论和治病、养生保健的用药经验。汉代著名医学家张仲景,撰著了《伤寒杂病论》,里面记述了黄芪建中汤、薯蓣丸、金匮肾气丸等著名的补养抗衰老方剂,尤其是肾气丸,时至今日仍在国内外沿用。孙思邈在《千金方》中提出:“药能恬神养性,以资四气”,并记载了不少延寿中药,如服地黄方、乌麻散、琥珀散、熟地膏、枸枸根方、孔圣枕中丹等。李时珍著成了《本草纲目》这部药物学巨著,在其所记载的1892种药物中,具有抗衰老延年作用的药物有253种,并选录延寿方剂89则。
中医认为,人体健康长寿很重要的条件是铣天禀赋强盛,后天营养充足。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机体生命活动需要的营养,都要靠脾胃供给。肾为先天之本,生命之根,肾气充盛,机体新陈代谢能力强,衰老的速度也缓慢,正因如此,延年益寿药物的健身防老作用,多立足于养护先天、后天,即以养护脾、肾为重点,并辅以其他方法,以达到强身、保健的目的。
中医益寿延年之药甚多,然而皆有针对性。无病体健之人一般不需服用。倘若一见补药,即以为全然有益无害,冒然进补,很容易加剧机体的气血阴阳平衡失调,不仅无益,反而有害。进补的目的在于协调阴阳,进补应恰到好处,不可过偏。过偏则反而成害,导致阴阳新的失衡,使机体遭受又一次损伤。虚人当补,但虚人的具体情况各有不同,故进补时一定要分清脏腑、气血、阴阳、寒热、虚实,辨证进补,才能取得益寿延年的效果,而不会出现偏颇。此外,在进行药补的时候,必须遵循下列三个原则:虚则补之,“适可而止” “;因时进补,因人进补 顾护脾胃;选择合宜的剂型,注意用量及忌口,注意药物的贮存和煎服。
根据中医养生实践,一般常用的养生中药分为补气类、养血类、滋阴类和补阳类四种。
1.补气类中药主要有:人参、黄芪、党参、茯苓、山药、薏苡仁等。
2.养血类中药主要有:熟地、何首乌、龙眼肉、阿胶、当归、枸杞子等。
3.滋阴类中药主要有:沙参、玉竹、黄精、麦冬、天冬、桑葚、女贞子等。
4.补阳类中药主要有:鹿茸、菟丝子、肉苁蓉、杜仲、蛤蚧、巴戟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