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饭后是晚课时间,大家按部就班,练功的练功,调整的调整。忽听闻师父召集大家讲课,学员们纷纷而至,一时间四楼师父的书房门口聚满了人。其实学员教练们也没有完全都到,师父一向都是自然而为,并不强求,看到的就叫过来听一听,练功正尽兴的由他们练功去。如果你是初来武馆,可能会不大适应,尤其是公司老板、制式员工,习惯讨论开会签到准点。课后,有学员表示没有听到师父讲课挺遗憾的。所以能听到师父讲课,竟然成为一种缘分与际遇。不过对于教练们,师父还是表现出慈父般寄望口吻,说道:教练们也过来听听最好。随后又有几名教练鱼贯而入,席地聆听。
师父讲课通俗博远,其间引经据典,举例平实落地犹如叙谈家常,内心简单的人反而更容易听懂吧,例如我般心中陈杂,带着文字制式般拘束格局的倒不一定能理解的顺畅。时时竟疑惑不已,时时则如警钟棍棒敲响心灵。
什么是境界
师父首先讲了境界。什么是境界呢?境界是修为,是人生经过不断的自我修养达到的高度。是包容,宽恕、原谅!是不计较。佛教里有讲: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道教里有言:牺牲小我成全大我。《太平经》有曰:“天之有道,乐与人共之;地之有德,乐与人同之;中和有财,乐以养人”、“财物乃天地中和所有,以共养人也”。 大概意思天地道化万物,是慷慨无私的,乐意与人们分享;而财物为天地中和产物,所以归人类共同享用。而现在有些富财富权之人,本是道化中的大福者,却为富而不仁,不做善事,导致福缘殆尽,不仅害了自己也伤害他人,甚至给整个社会带来祸害。这是人类思想的退化,智慧提升的障碍。哪有境界所为?
那怎么去修为呢?
师父讲:不是你去读几本书就有修养了,就觉得自己的境界变了;能写几篇文章,几句诗词就自以为满了;修了几天道,看了几本道家佛家经典,就觉得有很高的修为了。其实人类有了文字之后,智慧反而更受限,反而更退步了,智慧是上天赐给我们的天性,并不是读书读来的。其实听到这里,我感到难以理解,不读书不学知识不就更无知吗?其实这是一种误读,尤其是我们现代人所接受的教育一般都是:好好学习,做一个有知识有文化的人,有文化就是有智慧,文化知识越高,境界就越高。其实不是这样的,师父讲读书只会让人变的聪明,而不是有智慧。智慧是人的本性的升华,而境界是智慧的化身。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我们很可能会遇到一个从来没有上过学,不识字的老人,却充满了生活的智慧。
而境界、修心则最难。师父在这里讲了一个苏东坡的故事。说苏东坡有次写了首称赞佛的诗“稽首天中天,豪光照大千,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
( “稽首”,是顶礼膜拜的意思;“天中天”,是说,天是人所尊敬的,而佛陀更为天所尊敬,所以佛陀被称为“天中之天”。
“毫光照大千”,是说佛陀的慈悲道德的光芒,遍照于三千大千世界。一个太阳系里面,有很多星球,组成一个小世界;一千个小世界,合成一个小千世界;一千个小千世界,合成一个中千世界;一千个中千世界,合成一个大千世界。
“八风吹不动”,这是一句精警动人的诗句,也是全诗的中心,最为要紧。“八风”,是称、讥、毁、誉、利、衰、苦、乐;《大智度论》说:“利、衰、毁、誉、称、讥、苦、乐;四顺四违,能鼓动物情。”这八种是人生成败得失的总和。称颂赞美,名誉利禄,跟各种快乐的享受,是谁都会陶醉的;普通一般人,每逢这些好境乐事,都会感到瓢瓢然!而遇讥嘲诋毁,则怒形于色;逢逆缘苦境,则忧戚于心,也是人之常情。然而有一个人,居然“八风”都吹不动他,这人是谁?就是佛陀。
“端坐紫金莲”,这是说佛陀诸惑已尽,众德圆备,故能不被外境所摇动,庄严而安稳地坐在莲花台上。这首诗是在赞佛,同时却又暗含着作者有其超然的境界:他能跟佛陀一样,已达到了心能转物而不为物转的地步。)
苏东坡是大文豪,写出这样的诗是很有很高的境界的,他自己也挺自豪,反覆吟哦,觉得非常满意!他就让仆人拿给他好朋友佛印禅师看,苏东坡心想禅师如果看到这首诗,一定会大大的赞赏一番。谁知禅师在诗底下写了两个字让佣人拿给他。苏东坡打开后发现上面不仅没有称赞,还赫然写着:“放屁”两个大字。苏东坡就生气啊,他马上前往佛印屋里理论,刚把脚迈进佛印房门,突然发现佛印在自己房门上贴了字条:“八风吹不动,一屁过江来。”苏东坡看后立即把迈出的脚收了回来,为什么苏东坡把脚又迈回来了呢?苏东坡是个有智慧的人,他立刻意识到印禅师那句话,是告诫他说:“你说能够不为称讥毁誉的各种境界所动,为什么竟被那区区“放屁”两个字,搞到无明火起,过江来和我评理呢?”这时的苏东坡,感到深深地惭愧,自叹一向对于佛法,只求理解,缺少了真修实行,所以当境界现前时,竟与常人无异。可见境界、修心是多么困难的一件事。
如何修养自己呢?
尽量的改正自己的缺点,发现自身的不足。每个人都会有缺点,静下心来思悟自己,有缺点不可怕,主要是改正。师父讲到人的第一思想不可用。什么是第一思想呢?就是看到事物事情的第一判断和反应,这个时候我们往往看到的是很片面的,第一思想往往很利己,站的角度也容易从自己的观点观念出发。比如你做生意,第一思想是为利益出发,但仅为了利益而忘了道义,忘了做人的原则,都是不好的,所以要三思而后行。
然后是孝道,天地有大善之心,百善孝为先。父母是个宝,每个人都和父母有着巨大的善缘,不要埋怨父母没帮到你什么,有父母,才能为父母尽这个孝道,才能使人的生命升华。但是要分清忠孝和愚孝。我们不推崇古人个别看似愚孝的做法。其实父母对儿女的要求不多,要多善待父母,体己父母,尊重父母。孝顺父母,得福长寿。
吃亏是福
人总是怕吃亏,就容易起贪心。忘记了天道酬勤。“勤”不光是勤劳,也是勤修。只有勤修之人才能得到天道的庇佑。两人做坏事,首先想到第一条:都不讲出来就没有第三人知道了了。殊不知还有天地知、神灵知。前人早就讲:“天知、地知、你知我知。”古人有言“举头三尺有神明。”怎么会不知呢?瞒天过海,只能是自欺欺人。到头来一场空。投机倒把注定失败。不要怕吃亏,那是一种福份,是一种修为,是一种境界,是一种天知地知的好事。
勤修炼,常悟道
我们要勤修炼,悟常道。其实就是要静下来,因为道家讲静能生慧。人需要经常静下心来,感悟一下自我。静下心来,真心的静下来,真正的静下来。你不静,天天心猿意马,怎么能把你前世留下来的智慧吸收过来呢。接收不到信号,你很难提高你的境界,把信号搞的强一些,才能接收到好的信息。所以修炼的人都爱到好的环境里。这里是师父拿手机信号打的一个比喻,说我们接受天地的能量,需静下心来,社会很浮躁,人们每天忙忙碌碌,认识不了自己,接收不到能量。就容易烦躁、压抑等。所以有人说现在的人多多少少都有点问题,是病。师父说我们不要称之为“病”,叫“病”的话人家不能接受,说“病”也是对人家不敬。而且要治未病,《黄帝内经》中提出“上医治未病,中医治欲病,下医治已病”,高明或有远见的智者,往往是在疾病没有蔓延或症候的时候及早干预,防范于未然,提前做好防护,防止疾病的发生或蔓延。而等病已经显现严重再去医治,则为时已晚。身体病如此,自己在心理上产生的问题也是如此。为什么说现在社会人退化了呢?不顺天道而为。大的环境改变了,最大的伤害还是人类自己,破坏自然,环境污染。道家一直是崇尚自然的,古人那时候都把天敬起来,要敬天敬地敬父母,才能受到上天的庇佑。现在阴阳不平衡了 ,环境失调,人们容易生病。所以我们要常修炼,常悟道,感悟自己,使自己的心灵得到净化。才能接收采日月之精,天地之灵气。
无为,无所不为
道家讲究无为,很多人认为无为就是不做事。其实无为是不妄为,是最高的作为,做有用的事,有意义的事,与人为本。不是瞎折腾,我们多数人很多情况下都是妄为,妄为其实是很痛苦的。有的人一听无为就干脆什么事也不去做,不修炼不悟道,以为这就是无为。你思想上还没有达到无为,就先在身体行动上达到无为,不去做事,认为这样是无为,那叫懒惰。
我们当学生时每天练功不累,多年后当你练会了,一天什么都不干,你觉得累了;干一天体力活不觉得很累,什么不做,闲坐一天你觉得很累。所以说这不仅是体力的事情,是脑力受到了影响。心不静,烦恼妄为太多,不去求静。有的人忙忙碌碌,一刻也静不下来,年纪轻轻就已病入膏肓。
我们每个人都是有道性佛性的,都是道的化身,要顺应天性而为。道家讲大道无形,孕育天地。我们都从道中来,都带着自己的使命,不能枉费自身。不去妄为,你去做好的事情,你去修为,去感悟,你会发现天都会帮你,大道都会为你开好。我希望你们不只是练武,不只是身体都健康结实,更要做一个思想健康的孩子。
结语:世事纷杂,当我们去追寻一份耗心虚空的名利、追求一句华丽不实的词藻、一句沽钓的赞誉,其实远不如追求一份宁静的质朴、一次直至心灵的呼吸,一份逍遥飘然的境界,用智慧行事,用境界化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