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世上没有用意不用力拳法,
“用意不用力”从字面上理解会误解古人本意,形体上任何微小变化必须以力的运用、变化为基础,如果没有力的变化运用,抬手迈步这样最近基本运动根本无法做到,甚至最近根本的站立都做不到。因为人要站立于天地之间必须得有支撑点,有支撑点就必须有相应的力存在,这是常识。想要理解拳谱就要科学对待拳谱,不能仅凭字面理解妄下结论。
太极拳的用意不用力是不用多余之力
,并不是不用力。 意念固然是太极拳修炼中的重要因素,但也不能以点代面,忽略其它要素的重要性,世上根本不存在不用动手靠意念可打到对方的拳法。太极拳盘架和推手中要求以意为先,以意领气,以气运身,气到力到,意动周身皆动。意、气、力是密不可分,从人体角度讲,没有气就谈不上力。太极拳要求全身放松,但不可能绝对放松,是相对放松,松而不懈。相对来说是化去拙力(僵力),在运转中产生一种新力,就是常说的内劲(也叫内力)。内劲以意念为先导,以气血鼓荡为要旨,并同形体运动结合,能够在拳法转换中合理运用的。形体如同大海之水载体,气血如同大海之水,意念如同推动海水的动力,缺一不可!只有充分掌握人体内外运动基本法则,才能更好体会太极拳奥妙之所在。力与巧应相互配合,力是基础,巧是拳法,只有以浑圆的内力为保障的前提下,才能在拳脚交错的技击中与对方进行攻防转换,承接与发放对方。无论任何派武术,无力不能称之为拳,如果只是软绵绵行拳和推手,而没有深厚内力为依托,必然在实战中落败。太极拳推手与技击中运用的内劲是通过长期训练形成的太极内劲,而非拙力,是在把后天拙力练去之后形成的太极内劲。什么为拙力?什么为内劲?举例来说:一位出色的体育健将将可以推举杠铃几十次,其肌肉可谓强健有力,若让其按标准站桩则可能站不了几分钟;一个孔武有力的常人出拳力可能会达到几百斤,但在搏击中很难象太极高手那样发出内劲能达到打外伤内,打胸伤背的目的,更难做到将对手腾空放出几米之外,而又使人丝毫无伤,控纵自如,拙力和内劲的区别由此可见。
在太极拳训练中为什么要用意为先导呢?
人的一切运动都是通过大脑意识来支配的,举个简单的例子,练习书法有“力透纸背”之说,就是运笔时要意想将笔划透到纸下面,只有这样写出来的自才苍劲有力。传说古时著名书法家王羲之写字已达入木三分的境界,这就是为什么他的字神韵独具,成为了价值连城墨宝原因。推手直接服务于实战,在推手训练中,只有将实战技击需要各种因素有机结合起来,才能更有效的服务于技击。意念活动不是一成不变的,从初级到高级每一层次都各有特点,如有的太极拳对意念的要求:初期如身在水中两足踏地,动作如有水之阻力,第二层如身在水中,两足浮起,如泅者浮游水中,能自如运动。第三层则身体轻灵,两足如在水面上行走,临渊履冰,神奇内敛,不敢有丝毫散乱,此拳成矣。每个环节都有某个意念活动,太极拳在拳法训练中都有各自一套意念活动,意念在太极拳中较为重要,精神意念重要它是大脑中形成的意识概念,使神经系统发生了作用,这种微妙的作用可使拳法更上一层层次,但如果精神意识不能把握度的话,会使大脑神经系统产生压力,增加负担,给心脑血管系统造成极大隐患,就是人们说的意念过重,精神意识一定要适度,切不可为追求短期效果给自己身体埋下隐患。万念由心所想,心脑血管系统产生负面效果例子的确不少,所以以后学习训练一定要把握好度。意只是修炼的过程,而不是宗旨。真正步入上乘境界后,是从有形有意识到无形无象,先天本能替代了后天意念,此乃太极拳法宗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