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是一个神圣不可侵犯的词语。
《辞海》将其简要的归纳为“培养学生的专业工作者”,并加以解释,即“传授文化、科学和技术的人被尊称为老师或教授,泛指在某方面值得学习能够给大家带来一定正确知识和指导的人。”
在武馆暑期班中,时常有学生称呼笔者为老师,个人并不认可。事实上,笔者鲜有实质上给予暑期班学生“正确的知识和指导”,故愧对此称,不能违心收下这个称谓。相较而言,与孩子朝夕相处,言传身教的教练们,似乎更能体现这个字眼,并释放它无限魅力。
而古人对于老师的认识,由来已久。
科举制,萌芽于南北朝,但其真正成型的时期却是唐朝,以致于史学界部分学者认为是唐朝开创了科举制度。且不论科举制度如何演变,作为当时“鲤鱼跃龙门”的唯一途径,能够师从德高望重、文艺双馨的老师可谓“近水楼台先得月”,离步入仕途更占有主动。
不可忽视的是,在唐代,考取功名不仅仅只看重科举成绩,著名学者(人士)的推荐也能影响到科试结果。在极其看重品性德行的年代,习从良师则可轻易敲开这扇大门。于是乎,“程门立雪”等典故世代流传,“一日为师,终生为父”等名谚脍炙人口。
值得一提的是,唐代韩愈写给学生李蟠的《师说》,将“老师”这个词汇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明确提出,任何人都具备成为老师的潜力,无论高低贵贱、经历深浅,只要能解除他人心中的疑惑即可,圣人孔子也不曾例外。
当然,真正的老师不曾愧对这一称谓,不然也不会有晚唐诗人李商隐《无题》笔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绝唱。
为人师,行表率,是一个老师最基本的准则。
从良师,交益友;远奸佞,疏小人,一趋一步,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过程第一步即为找到优良才智、尚佳品德的老师,才能在起跑线上拔得头筹。
然而为人师表,并不是表面上装模作样,虚有其表,而是深入骨髓的表率作用,从言谈举止、身体力行、日常点滴等多方面循循善诱。
作为武当山道家传统武术馆的创始人,袁师懋道长,正是以为人师表的态度,首育弟子,弟子再育他人,薪火尽传间,桃李满怀,门庭若市。这种态度及表率作用,一直回荡在武当山道家传统武术馆的上空,不曾散去。
同样,老师要以宽容有爱之心去呵护、关爱学生,树立标杆,求是践行,才能如明灯般指引学子们不断前行。有理由相信,这群似朝阳一般的暑期班小孩定能在良师的谆谆教诲中形成独立人格,独当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