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如果决定要养生,或者说一直在养生,就会发现养生是一门很大的学问,可以说人生处处是养生,养生的方式方法也很多,最重要的是找到一个适合自己的养生之道。中国可以说是注重养生的大国,从古至今养生方式可谓渗透衣食住行,然而在养生中大家往往忽略身体自我调节的“饥饿疗法”。
大家一般在感冒等生病的时候,往往都会有一个现象,那就是不思饭食,也就是吃不下饭,甚至将胃里的食物吐的一干二净方才舒坦。等过一两天,食欲来了,身体也慢慢的恢复了。其实这是身体的自我调节,利用节食、饥饿来重启身体各个部位的机能。

《红楼梦》中,多处谈到用饥饿的方法治病健身。如第四十二回中写王太医给巧姐儿诊病,就说:“我说了,姐儿又要骂我了,只是要清清静静饿两顿就好了……”第五十三回写道:“这贾宅中的风俗秘法,无论上下,只一略有些伤风咳嗽,总以净饿为主,次则服药调养。”晴雯伤风,“净饿了两三日,又谨慎服药调治……便渐渐的好了”。第一百零九回写贾母因多吃了些,胸口饱闷,鸳鸯要去告诉贾政,贾母不让,说:“我饿一顿就好了,你们快别嚷。”从这些描写中可以看出,深谙医学的曹雪芹对王太医惯用、贾府一向奉行的“饥饿疗法”,是充分肯定的。
《战国策·齐策四》中讲了这样一件事:有一次,齐宣王要任用处士颜斶做官,以利禄引诱他,说做官后可以“食必太牢,出必乘车”。颜斶毫不动心,坚决辞谢,表明自己愿回家自在生活,“晚食以当肉,安步以当车”。他所说的“晚食以当肉”,就是在饥饿的时候再进食,即使粗劣的食物吃起来也像吃肉似的好吃。我国宋代大文学家苏轼就很推崇这种方法。
北宋元丰三年,他被贬到黄州任团练副使,生活异常困苦。他就是用此法来“享受生活”、度过贫困的。他在《答毕仲举书》 中说:“偶读《战国策》,见处士颜斶之语:‘晚食以当肉’,欣然而笑。若斶者,可谓巧于居贫者也。菜羹菽黍,差饥而食,其味与八珍等……”他当时虽然吃的是“菜羹菽黍”等粗饭,但总是饥饿了以后再吃,因而感觉就像吃山珍海味一样香甜。

传说有一次乾隆皇帝到江南私访,微服来到浙江西塘镇的关帝庙进香。他见住在庙中的慧灵和尚虽已年过花甲,却精神矍铄,身体健康,便向他请教长寿之道。慧灵正色答道:“施主若问长寿秘道,那也容易,即要常以‘鸡’‘鹅’为食,常思‘鸡’‘鹅’为本,此乃是人之根本。施主若能切记,自然会悟出秘道。”乾隆回到住地,又把慧灵的长寿秘道反复吟了几遍,顿时恍然大悟:“鸡”“鹅”与“饥饿”谐音,莫不是要我节制饮食、知道饥饿吗?这位万岁爷是不是从慧灵那里得到养生秘诀,不得而知。但他能在位60年,活了89岁,成为中国历史上最长寿的皇帝,肯定与他合理的生活方式、节制饮食有关。很难相信,一个整天在山珍海味中暴饮暴食者能够如此健康长寿。
不仅在我国,在欧美一些国家,近些年还兴起了一种叫“热量控制”的新生活方式,许多人认为吃得越少寿命越长。如长期从事热量控制研究的美国学者保罗就认为,让身体长期保持饥饿状态,降低热量摄入,可以避免过剩的热量在人体内囤积,减少人体的负担,有利于增强人体机能的活力而使人延年益寿,挑战人类寿命的极限。他还说:“如果人体17小时处于低热量状态,大脑会分泌出一种化学物质,这种物质一旦得到释放会让人产生兴奋快乐的感觉。”
对于多数现代人来说,吃饭已经不成问题,而营养过剩、肥胖倒成了影响人类健康的大问题。为此,适当控制热量摄入,推广一下“饥饿疗法”,对促进人类健康、延年益寿或者不无益处。
也有人觉得饥饿疗法和辟谷的观念有些相似,实际上还是有些差异。社会上一些辟谷更接近于饥饿疗法,或者说饥饿疗法相当于辟谷的初级层次,给身体做了一个小型的重启,而辟谷的深层含义则是需要漫长的时间锻炼和调理,达到一定境界以后的一种自然状态,和人为的节食是有天壤之别,但是初期的一些饥饿疗法还是对身体很大益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