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当太极拳 养生为宗 技击为末

祖师张三丰将《易经》和《道德经》的精髓与武术巧妙融为一体,创造了具有重要养生健身价值的以太极拳为主体的武当内家拳体系。太极拳法是“以养生为宗旨,以技击为末学”而享誉天下。

太极拳法,以养生为宗旨

道教修炼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要获得养生之益。不像佛教那样颇重因果报应的来世,而且要人在今生今世里修成。道家的最大特点,就是以养生为宗旨,祖师张三丰创立的太极拳法也不例外。毫不夸张地说,道家是中国养生之道的奠基者,其创造的养生之术也经历了一个由“外”到“内”、由“静”到“动”、“静”“动”结合的集养生、武功为一体的演绎过程。

“外丹术养生” 道家起初是以外丹术来养生。外丹术是指以铅汞硫磺朱砂等为原料进行烧炼的金丹。据说烧炼的金丹服食后可长生不老,飞升成仙。但由于火候极难掌握,烧炼成功者千万中难得一二,误食致死者历代数不胜数。

“内丹术养生” 以后,道家认识到,靠外丹术养生不怎么靠谱,就以修炼人体真元之气的内丹术来养生,效果不错,就逐渐地盛行起来。内丹术本有趺坐静修一法,此法固有能培养人体真元之效,但久坐不起,若一味以坐成静,即使长寿,所炼之气必成枯孤之气,缺乏生机。

“太极拳法养生” 内丹术必须走动静功结合之路。动功一法养生很早就出现了拳法和武功的雏形。如“华佗五禽戏”、“八段锦”、“彭祖功”,宋代张三峰的太极拳功,或为内功拳、先天拳等。到了元明之际,武当道士张三丰集大成开创武当太极一派,形成了以太极拳为主体、形意拳、八卦掌等武当内家拳派体系,并使它由养生本体上延伸出神奇的技击功能。

  

太极拳的技击功能是在首先保证养生功能的基础上派生出来的。它的一招一式都是最合理地对人进行生理心理的调节。有舒筋活络、补血调气、滋养五脏、陶冶身心之妙益。即使在技击中,也不违背养生的原则,所用方法为“以四两拨千斤”、“借力打人”。所以说,太极拳法必须具有养生功能,不具有养生健身功能的就不是太极拳法。当然,武当内家拳体系其它功法也有其养生之功效。

  

太极拳法极其重视人体精、气、神的修炼,讲求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来虚。宠以三调(调心、调息、调身)贯彻始终,处处不违背医学卫生原理。太极拳法对外强调手、眼、身、法、步的训练,对内则强调精、神、气、力、功,内与外两个方面都坚持中、正、平、圆、松、静、柔、活兼修,注重阴阳变换,圆弧扭丝、动静结合、柔中含刚,建立起“以丹田运化为核心,以经络气血畅通为先导,以提高性腺系统功能为重点”的有序化程序。修炼到一定层次,一方面增强了人的生命活力,取得祛病益寿之效;另一方面,发挥出意想不到的防身御敌技击效果,体现了张三丰“欲令天下豪杰延年益寿,不图技击之末学”的真实效用。

太极拳法,以技击为末学

  

祖师张三丰的“不图技击之末学”,根植于道家的“道”,体现了道教的道德观核心。道家倡导人们向善,止戈,和平共处,斥责打杀是不道义的行为。所以,太极拳法的技击功能,理所当然地被视为“不图技击之末学”。再者,打杀,是伤害于人,道家要的是养生,而不是伤生,所以尽量避免和人争斗,自然又把技击视为“不急之末学”。

  

如此说来,道家既然一味养生就是了,何必要创造出具有技击功能的太极拳法来呢?道家看事物从来都讲辩证。比如说,道的本原是个浑沌体,没有矛盾和对立,称作先天的无极。但事物从无到有,从先天的无极到太极(有极),出现阴阳对立。太极生两仪,两仪到四象,由四象到八卦,如此矛盾和对立层层分化下去。依此理看待社会,即是:人处在社会群体当中应以善为本,但因为矛盾对立之关系,社会群体中就有不以善为本的人。你不犯他,他却偏要犯你;你要保护善良人,他却要残害善良人,怎么办?为了“护道降魔”,你必须制服他。不然,你还有什么资格算做修道、护道和阐道的人呢?因此,武功拳法必定要学要练。而且要练出最高本领。虽“百年不一用”,却“未可一日忘”。

  

道家的太极拳法等其他武功从来都是在被动的情况下才使用。在战略上的“后发制人”和 “贵化不贵抗”体现了重德重礼;又因为它始终不忘养生之本,在战术上“虚心实腹”、“守柔处雌”、“崇下尚退”、“静以制动”。

  

《太极拳解》曰:“身虽动,心贵静,气须敛,神宜舒。”《太极拳论》曰:“太极拳不自作主张,处处从人,彼之动作,必有一方向,则吾随其方向而去,不稍抵抗,故彼落空,或跌出,皆彼用力太过也。”打斗中皆是借力打人,即敌方用了多少“量”、“速”,还将这“量”、“速”还给对方。故称“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太极拳法以技击为末学,是由它的养生宗旨和道德观念决定的,也是判断太极拳法是否正宗的标准之一。

中国武当武术是中华武术中的一代名宗,历史悠久,饮誉海内外,它深深根植于数千年华夏文化的沃土中,在继承古代武术功防理论的基础上,运用《易》中的某些原理,参以道教内丹功法的经验,逐渐形成自己的理论体系和独特的套路风格。其理论核心是阴阳消长,八卦演变,五行生克。武当武术蕴含着深刻的中国传统哲理奥妙,把中国古代太极、阴阳、五行、八卦等哲学理论,用于拳理、拳技、练功原则和技击战略中,其本质上是探讨生命活动的规律,是武当功夫在生命探索中产生出的光耀结晶。

中国武当武术是以无极、太极、两仪为一整体。武当功夫以太极拳、两仪拳、武当剑、形意拳、八卦掌等内家拳种作为代表。具有传统而独特风格的武术流派。它以道教哲学和道教理论为指导,结合道教医学、易学、内丹养生学等人体科学共性及规律,把武术技击与健身强体融为一体,形成讲究人体经络穴位;武当功夫注重练好坚实内功根基;由内气练入而达到外强的内外统一的功夫,以气发力,借力打力,擅长以柔克刚,以静制动,具有刚柔相济、避实就虚、灵活圆转等“内家派”特点。

武当武术以其松沉自然、外柔内刚,行功走架如浮云流水,连绵不绝的独特风格在武林中独树一帜。......

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人们对身心健康的要求越来越高,一些健身方式也如雨后春笋般出现。有着几千年历史的中华武术具有攻防技击、艺术展现和养生保健功能。武当武术之所以能走到今天而不被种种的现代意识形态所淹没,除去本身具有独特的民族文化色彩外,主要依靠了其养生健身这一古老而又最具现实意义的实用价值功能。

古代道家养生学主张通过动静结合、内外结合、炼养结合、形神结合的各种方法,实现阴阳元气和体内精气神的平衡充盈。其非常重视精气神形的炼养。在具体炼养方法上,则遵循经络原理。道家养生就是通过导引、气功、武术等各种方法,来调通经络,流畅气血,协调阴阳,从而达到提高机体健康水平的功效。

目前道家养生中适合大家练习的有太极、站桩、八段锦、两仪拳、五形气功、太和拳、推手等等。这些运动动作缓慢柔和,并且配合呼吸、意念,调理气血、放松精神。降低血液黏稠度,降低胆固醇血脂,活血化淤,改善人体血液循环,还能改善已经形成淤血的脏器的生理状态,例如心肌梗死、脑血栓、早期肝硬化等等;通过畅通经络,将体内病气排出,从而使内脏趋于阴阳平衡。道家养生的功法可以提高人体的免疫能力,增强抵抗力,延缓各系统器官的衰老,所以适合各类人群,特别是儿童、老人以及体弱多病、腰椎颈椎疼痛......

武当山道家传统武术馆,位于道教圣地武当山玉虚宫。


由武当三丰派第十五代传人袁师懋(mào)道长创办。自幼酷爱武术,7岁习练民间拳,17岁接受正宗少林武术培训,20岁来到武当山,皈依武当三丰派掌门人钟云龙(清微)道长门下, 学习武当派内家功夫,赐道号:“师懋”。


1993年经师父选派入住武当山道教协会总部紫霄宫学习道教文化。追随清微道长的十余年中演武诵经,过着在庙道人清修的日子,努力学习武当武术、道教文化,刻苦钻研道家养生功法和内丹之术,并在空余时间学习道教医学、针炙、十二经络推拿等 。


2004年创办武当山道家传统武术馆,时代在变化,中国传统文化也要随之更改吗?武当山道家传统武术馆宗旨:弘扬道教文化,培养优秀传统武术人才。查看更多......

如果你拥有武术梦想!如果你想要获得健康的身体!道家传统武术馆绝对是你正确的选择... 武术视频介绍>>

中华多名山,人们常说的有五岳,而名冠五岳之上的是以大岳著称的道教圣地武当山。

  

武当山又名太和山,地处中华腹地的湖北省十堰市境内,东望三国遗址古城襄樊隆中,西接现代车城十堰,南依原始森林神农架,北临南水北调水源地丹江库区。这片地处东经110度,北纬30度区间的神奇区域,可以说正处在整个中国的中心,在道教思想看来,武当山这独一无二的地理位置,不仅上可感应天,下可连于地,同时东西南北四个不同方向的阴阳之气,如果能在这个中心位置调和统一,就可以达到万物化生,天下太平。这种万物和谐的最高境界,道教称之为太和。

  

早在八亿年前,武当山便从古海洋中升起,形成一座莲花状的山形,周围群峰自然地朝向海拔1612米的天柱峰,如同众星拱月,这种奇观被称为,“七十二峰朝大顶”。按照道教五行学说,“南方属火”,武当山峰顶的形状,如同烈烈燃烧的火焰,水在火上天下即济,只有北方水神真武坐镇在这火形山上,才能达到“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因此便有了“非真武不足当之”之说。这也许是武当之名,太和之意的根本寓意。......

展开